創新思路抓黨建,助力民辦教育健康發展
——中共烏海市聚英慧文學校支部委員會先進材料
發布時間:2019-04-16 17:27:57 閱讀次數: 6735 來源: 內蒙古民辦教育協會
烏海市聚英慧文學校成立于1999年,是烏海市唯一的一所民辦高中學?!,F有學生730人,教職工52名,黨員人數8名,共有18個教學班。建校第二年,學校就成立了黨支部。20年來,學校幾經風雨、不斷壯大,最根本的一條就是堅持黨的領導。學校始終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辦學方向,嚴格遵循國家關于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一系列法律法規,為當地高中教育均衡協調發展做出貢獻。進入新時代,面對教育改革的新形勢,學校牢記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的科學論斷,主動適應新常態,找準黨建工作的切入點,學校各方面工作邁出新步伐,成為烏海高中教育的有益補充。我們的主要經驗和做法如下。 一、找準病根開方子,全面強化政治引領,不斷推進黨建創新。 和公辦教育相比,我市的民辦高中起步晚、起伏大、發展慢,有其特殊性。在學生方面,普遍存在文化基礎差、行為規范差、文明禮儀差的實際問題,個別學生甚至有破罐子破摔的想法,把進入民辦高中當做步入社會前“混日子”的最后驛站。在教師方面,也存在來源結構復雜、良莠不齊,“入門矮三分”,“等等看”“有機會再跳槽”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相互作用,一直困擾著學校的健康發展。黨的十九大以后,黨和國家發生深刻歷史變革,為解決這些問題提供了強大的政治環境。學校黨支部順勢而為,果斷開展“大學習、大討論”活動,重新正本清源,樹立黨組織的威信。經過認真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和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校上下進一步增強了辦好民辦教育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在集眾智的基礎上,明確提出了“一條紅線貫徹始終,兩個輪子一起動,三范教育作保障,四個方面有進步”的黨建工作新思路”。這一思路為聚英慧文學校發展民辦高中廓清了錯誤認識,確立了為黨育才、為國執教的新路標,使黨組織始終成為學校工作的“主心骨”,使黨建工作真正成為促進民辦教育健康發展的政治保障。 “一條紅線貫徹始終”指的是,“堅持黨對民辦教育的政治領導這根紅線要從始至終貫穿于整個民辦教育的方方面面”。“兩個輪子一起動”指的是,關系到教師隊伍建設的“名師助教”工程這個輪子和關系到學生品行培養的“勤工助學”工程這個輪子,作為黨建工作的有力抓手同時推動。“三范教育”指的是,在促進民辦教育發展中,“黨員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黨員教師要爭當模范”,“師生員工共守愛心規范”。“四個進步”指的是,深入開展黨建工作帶來四個方面的效果和變化。即,“黨員干部工作作風有進步,教師教風有進步,學生學風有進步,學校校風有進步”。 二、明確目標找動力,全面加強政治學習力和活動影響力,不斷推動黨建入腦入心。 學校黨支部積極投入十萬多元對黨員活動室進行擴建改造,強化了黨組織的陣地建設。堅持把每周一下午兩節課后定為全體教職工的集中學習時間。重點學習黨的十九大精神、民辦教育促進法、全國教育大會精神等。黨支部對黨員及全體教師的理論學習進行邊學邊考、邊考邊學,保證了學習實效,提高了廣大黨員教師投身民辦教育的政治站位,引領廣大教師充分認識民辦教育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激發大家干事創業的思想認同和精神動力。與此同時,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豐富主題黨日+的活動內涵。積極組織黨員獻課活動、慰問中河源社區的孤寡老人活動和赴革命圣地延安參觀學習活動等。通過這些學習活動不斷增強黨組織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戰斗力。 三、以實施名師助教和勤工助學“兩大工程”為有力抓手,切實推動黨建工作落地生根。 (一)打造名師工程,樹立黨員樣板。“把骨干教師培養成黨員、把黨員教師培養成教學管理骨干的‘雙培養’機制”。一是激活用好黨員教育培訓機制。定時、定點吸收骨干教師參加黨課培訓,幫助骨干教師加深黨性教育。在日常業務考評和選拔機制中強化思想政治考察。經過三年培養,2018年7月18日,我校黨支部全票通過了接收全美霞同志、張喜梅同志為中共預備黨員的的決議。這兩位同志作為市級教學能手、校級的教學骨干。二是強化黨員崗位引領示范作用。我校黨支部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模式,為堪擔重任的黨員教師充電,使一部分黨員名師成為“學高為師”的佼佼者。2018年3月,我校黨支部將黨員教師焦建明同志派往山東濟南學習“小組合作式“教學,將先進的教學理念帶回學校。在黨組織的關懷下,學校黨員教師崔娟娟同志從一線教師到年級組長,到支部副書記,成為學校管理的中堅力量。三是開展“1+1”黨員幫扶活動,強化黨建工作成效。學校黨支部要求1名黨員至少幫扶1名教師,重點提高被幫扶教師的思想認識和業務水平。目前,8名黨員共幫扶教師一半以上,教師的敬業精神和工作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教師隊伍更趨穩定,一批青年教師得到鍛煉成長,成為民辦教育的骨干力量。 (二)打造勤工助學工程,樹立德育品牌。針對生源狀況,我校黨支部始終把勤工助學工作作為德育工作的重要抓手,通過勞動教育幫助學生立德樹人,重新認識自身價值,培養合作精神和感恩思想,弘揚教育真善美。 一是扎實推進“勤工助學”制度化管理,使之成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品牌。秉承“立足校情,鍛煉同學,服務學校,弘揚大愛”的宗旨,我校黨支部于2016年成立勤工助學管理中心。張輝書記任組長,支部副書記崔娟娟同志任指導老師。最初是為了解決食堂人手不夠的問題,倡議所有的老師、學生,在不影響工作和學業的前提下,利用課余時間自愿到食堂做幫廚,所得的費用存入中心的“愛心銀行”中,并以此解決家庭貧困學生上不起學等多種問題。2017年初,校黨支部制定了《關于加強和改進聚英慧文學校勤工助學工程的實施意見》等工作制度,制定了嚴格的申請、審批流程,進一步延伸了服務領域,切實保證這項工程與時俱進,取得良好效果。中心成立之初,共有60余人參與勤工助學工作,到2018年,超過600人參加勤工助學崗位鍛煉,占到全??側藬档?0%。隨著時間的發展,勤工助學管理中心已發展到今天擁有清潔衛生、檔案整理、管理助理、宿舍夜巡、食堂義工、志愿者服務等5大類14個小類崗位的學生實踐基地。“愛心銀行”的資金隨著勤工助學參與人數的增長已經積累十萬余元。 二是“勤工助學”為師生成長搭建了服務平臺、感恩平臺和奉獻平臺,使德育教育卓有成效。 服務平臺是全體師生通過“勤工助學“服務于身邊的每一個人。如,2018年7月,我校黨支部組織全體教師利用暑假時間開展了“美化校園一片心,全體教師在行動”主題教育活動?;顒又?,學校領導、黨員以身作則,率先帶頭拿起鐵鍬、笤帚、對學校的路面進行硬化、美化?;顒幼詈?,全體教師將自己的勞動報酬儲蓄在“愛心銀行”中,為“勤工助學”工程奉獻出一份愛心。 感恩平臺。是全體師生通過“勤工助學“的平臺,讓學生肩負責任,知感恩、懂感恩、更能行感恩。2017年3月,我校高敏同學,父親去世,家中留下了多病的母親和一個正在讀高一的弟弟,因家中的經濟狀況只夠支付姐弟二人中一人的費用,我校黨支部了解情況后,拿出“愛心儲蓄”,給予該生每年5000元的貧困生補助,并給其提供了食堂幫廚的工作。該生從受助到自助,從自助到助人,通過勤工助學不僅讓自己順利完成了學業,又將感恩之心傳遞下去,帶動了更多人參與勤工助學工程。 奉獻平臺。2018年9月,我校黨支部開展了為王元地受災地區捐款的活動,活動中全校參加“勤工助學”的師生們,將自己儲蓄在“愛心銀行”中的愛心基金捐給受災地區。齊薇同學今年16歲,2016年考入我校,就讀于高二(1)班。2016年12月被診斷為“骨癌”。由于病情的特殊與反復,至今仍在住院,后期治療費用巨大!在得知齊薇同學的情況后,校黨支部、團委立即行動起來,向“愛心銀行”提出申請,為齊薇同學資助兩萬余元。2018年8月,學校門衛張昌盛同志被查出骨癌、肝癌、肺癌。因治療中無法到校工作,黨支部了解情況后特地從“愛心銀行”中支取了10000元的慰問金送到張師傅家里。一時間,一場場溫暖的 “獻愛心”行動在校園內迅速展開,不僅傳播了友愛互助的美德,更體現了“勤工助學”真正的意義。 四、扎實推進“三范教育”,為黨建工作開路領航。 結合“三紅工程”,我校黨支部充分發揮“紅色引擎”作用,提出建實“燭臺”筑堡壘,點燃“燭心”當先鋒,廣泛開展“三范教育”,做到黨員領導干部率先垂范。學校董事長劉榮建、副校長全美霞經常帶頭進行“黨員標桿課”展示活動,他們獨到的教學設計、新穎的教學方法和良好的課堂效果讓大家折服。黨員教師爭當模范。2017年5月,我校黨務工作者康艷麗老師展示的語文“小組合作式”教學課獲得自治區教研室專家王一芳老師的肯定。黨員教師邢文姝的課一直深受學生喜愛。5位黨員始終堅守教學管理一線,成為大家學習的榜樣。其中崔娟娟老師先后獲得市級優秀共產黨員、優秀黨務工作者的榮譽稱號。師生員工共守“愛心”規范。校園“愛心銀行”開辦以來,為家庭經濟困難或有臨時性、突發性困難的學生提供了有力資助。廣大師生響應黨支部的號召,共守“愛心”規范,堅持把節省下來的零用錢存儲到“愛心銀行”當中。各班生活委員堅持每天的舊物(如學生用過的練習本、易拉罐、飲料瓶、衣物等)收集工作。學校每兩周統一回收變賣,所得現金由“自助小銀行” 成員共同存入“愛心銀行”并進行公示。與此同時,學校黨支部設立勤工助學優秀義工助學金,每學期評選一次,獲得“全校助學學生標兵“的義工可以獲得1000元的獎勵。 持續深入的黨建工作,使學校取得了巨大成績。2017年我校黨支部被市委組織部評為全市基層黨組織示范群體、“評星晉級,爭創雙強六好”五星級黨組織。2018年我校黨支部被自治區組織部評為“六個好”社會組織黨組織示范點,做到了黨員干部工作作風有進步,教師教風有進步,學生學風有進步,學校校風有進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成績面前,我們絲毫不能沾沾自喜。今后,我們將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繼續探求黨建工作與教育教學工作的深度融合,為全面落實十九大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持續發力,為加強民辦高中教育的黨建工作再創佳績、再立新功。
責任編輯:徐嘉彤 |